冻卵,是生育保险还是技术神话?
虽然冻卵在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步,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的后悔药”,然而,现实可能没有媒体上描绘得那么美好。面对技术的种种不确定性,我们应该如何摆正自己的心态?
卵子复苏率、存活率和成功率到底有什么区别?
是不是各项指标都达标,冻卵就一定能成功?
是不是越年轻冻卵,成功率越高?
……
只要考虑保存生育力,冻卵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这天寒地冻之际,我们来再看冻卵。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株无人知道的小草……”
这是这对夫妇一周内第三次来我做田野调查的医院门口唱歌维权了。据围观的大爷大妈介绍,这对夫妇在医院做了试管婴儿,但是没想到生出来的孩子是脑瘫。夫妇认为医院应该负全责,因为医院没有在产检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异常。而医院则认为形成脑瘫的机制很复杂,因此在婴儿早期比较难发现。
在媒体叙事中,辅助生殖技术常被誉为不孕不育患者的“福音”,是现代版的“送子观音”。
作为辅助生殖技术的衍生技术之一,冻卵也经常被形容成女性唯一的“后悔药”或者女性的生育“保险单”。
尽管美国生殖医学会在2012年宣布冷冻卵子不再是“实验性”的技术,目前世界上大约只有2000名婴儿从冷冻卵子中诞生,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是否对孩子有长期影响仍在研究中。
关于冻卵成功率的定义各机构也是众说纷纭,有些机构会用总体平均成功率来代替活产率,有些则只公布了怀孕率。
卵子复苏率、存活率和成功率到底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各项指标都达标,冻卵就一定能成功?是不是越年轻冻卵,成功率越高?万一个体成为统计上的离群值,怎么办?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冻卵的各阶段环环相扣,从身体检查到取卵再到最终的移植受孕,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每一步都有失败的可能。
其中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取出足够多的卵子。为保证成功率,一次冻卵至少会取10-15枚卵子。正常情况下,卵巢在一个周期只能产生一枚成熟的卵子。为了一次性有多个卵子成熟,就需要用激素刺激卵巢。
当然,不是一个周期促排越多越好。过量的激素会引起卵巢过度刺激症。尽管大多数人的不适(比如恶心、腹胀、卵巢疼痛)是轻微的,药物仍然有0.1%-2%的概率会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比如血栓和肾衰竭)。
为了确认取卵的最佳时间,促排期间需要经常去医观察卵泡发育情况。即使如此,仍然不能保证能一次性取到足够的卵子。每个取卵周期所能取得的卵子数因人而异,与女性的年龄、对激素的反应、卵巢储备等都有关系。有些人一次就可以取10-20颗卵子,有些人则需要多次取卵。
如果在一个周期内没有取得足够的卵子,就意味着要进行下一个周期的促排和漫长的等待,取卵的时间变得不确定。此外,冻卵通常是按周期计费,多次促排也意味着更高额的费用。
可见,虽然卵子是女性身体的一部分,它仍然是不可控的。
即使技术能帮助女性在一个周期内成熟多枚卵子或者随时监测卵泡发育情况,但也不是万能的。这种对自身身体不可控的无力感,造成了女性在治疗中的焦虑和不安。
这都是命
即使成功取卵,也不意味着将来就能成功生育。
卵子可能无法受精、胚胎可能无法着床,即使胚胎成功着床也可能会生化妊娠。而移植的失败不仅宣告了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还意味着女性无法实现生育自己孩子的愿望。
因此,对冻卵者来说,冻卵的成功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复苏率或者移植率,而是一种绝对成功,即孩子出生。没到生产的那一刻,不确定性就仍然存在,一切皆有变数。
近年来,随着玻璃化冷冻方法的广泛应用,冷冻卵子的出生率有所提高。根据英国人类受精与胚胎管理局(HFEA)2010年到2016年的追踪调查,冷冻卵子的出生率约为30%。捐卵冷冻的出生率比自卵冷冻高,自卵冷冻的出生率约为18%,这可能和捐卵者普遍比较年轻有关。
35岁以下女性的卵子,解冻之后出生率会比较高。
美国生殖医学学会(ASRM)的实践指南也有类似的结论。单个卵母细胞玻璃化解冻后的存活率为90%到97%,受精率为71%到79%,但是着床率下降到17%到41%,临床妊娠率仅为4.5%到12%。而且这些数据来自于30岁以下女性的卵子。冷冻时,临床妊娠率随着产妇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由此,美国生殖医学学会估计 38 岁以下女性单个卵子的活产率为 2%–12%。
统计学的概率落到每个人头上其实只有0和1的区别。
我在田野调查中碰到过很多次实际结果和概率预测不一致的情况。有各项身体机能都很好的年轻女性却多次试管失败。也有多次试管失败,最后自然怀孕的高龄产妇。而现有的医学知识并不能完全解释辅助生殖技术失败的原因。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给出的意见也经常是“不明原因”、“保持心情愉悦”、“顺其自然”等模棱两可的答案。
当现代科学不能解释,人们便把结果归因于命。如果命中注定有孩子,那么该来的总会来的。如果命中注定没孩子,也不能强求。
我采访过一位曾经试管失败的女性,她经营着一家服装店。第一次怀孕的时候,她什么番茄、葡萄都不吃,怕里面有激素。最爱的羊蝎子火锅也戒了,怕中药对孩子不好。甚至连洗衣粉都不敢用,怕有化学成分。怀孕一个月之后,店也关了,每天在床上躺着。即使这样,孩子还是没保住。第二次成功怀孕之后,她说她认命了。这次她准备正常开店,也没有忌口了。“顺其自然”是她在采访中说的最多的话。
我做田野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求医者讨论哪些方式求子比较灵。有人说可以在卧室角落里挂一幅山水画,因为孩子们喜欢风景画。也有人说不能去寺庙求貔貅,会吓跑宝宝。卧室里不能有镜子,会消耗男性的精子。这些仪式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可以带来些许慰藉,缓解求医者的焦虑。
“玄学”也表明了辅助生殖技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科学、理性,在某些时候,人们仍然需要借助非理性的民间宗教来应对辅助生殖技术的不确定性。
当成功成为一门“玄学”
无论是冻卵还是其他辅助生殖技术,虽然被宣传成可以帮助人们自由控制自己的身体/人生/未来的技术,但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反而将人们置身于不确定性中。而且,这种来自科技的不确定还会和社会规范一起进一步加深求医者,尤其是女性求医者对自身的规训。
比如上文提到的服装店店主,为了保卫胎儿,履行密集母职(intensive mothering),包括饮食忌口、不用洗衣粉和关店。在她心里,如果能成功生产,任何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否则,是对宝宝的不负责,她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不确定性也会造成求医者的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污名化。
我在采访中就碰到有被访者将自己的不明原因的取卵不顺利归因于在大学期间的堕胎经历,并认为取卵不顺是一种“报应”,即使这两个事件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她觉得堕胎是不道德的。假如她没有堕胎,那么她就不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卵子数量不够。我也碰到过将试管失败归结于婚前性行为的。她认为不孕是对她曾经“生活不检点”的惩罚。
回到唱歌维权的夫妇,医院也很难解释为什么孩子会脑瘫。
科技的不确定性是不会被消解的,甚至无法归因,它将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祛魅科技的神话,不是摈弃科技,而是意识到科技的局限性,不被它裹挟。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在希望和焦虑中前行吧。
作者简介:
陈天天,现任公益组织Global Health 5050董事。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
排版 |毛毛
审校 |阿烂
当我们说伴侣权益时,我们在说什么?
跨国同婚,你准备好了吗?
了解传说中的“意定监护”?
伴侣权文件如何达成“结婚证”效果?
未来家倾力打造的符合社群需求的线上系列课之《伴侣法律课》 欢迎学习⬆️好纠结,快四十了,我到底生还是不生呢?
男性精子质量下降超50%,杭州试管婴儿费用可报销
觉得不错 别忘点亮 「在看」哟